图书标签: 许知远 传媒 随笔 新闻学 新闻 理想国 知识分子 传播学
发表于2024-06-14
新闻业的怀乡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许知远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媒体精神。作者回看这个行业的往昔时,在书中漫生出来的尊敬、怀念,以及乡愁般的忧伤,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研究人员都不无借鉴作用
编辑推荐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闻业何为?
面对通稿和“10万+”,还存不存在严肃的新闻业?在历史上,一代代媒体人怀抱着何种梦想投身其中,用自己的雄心和才华重新定义新闻业?
媒体人如何捕捉新时代的风尚,《纽约客》可以告诉你答案
纽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家乡暗淡无光,享乐主义更具诱惑力。举止粗鄙的罗斯最终创造出《纽约客》,是因为他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纽约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
避免取悦他人,不管是权力、市场还是公众
2001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中,《时代》编辑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纽约市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而不是本·拉登。很显然,在尊重客观与讨好公众之间,《时代》选择了后者。
判断力比勇敢更重要
中国新闻界有两种人:有的人将自己想象成斗士,认为只要尽可能地披露真相,就越可能接近真理;也有人将自己的平庸推卸在制度层面上,抱怨所受的阻拦,而只要面前这座大山消失,前途必然光明。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办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访谈节目《十三邀》主持人。代表著作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醒来》《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
理想国赠书。过度的理想化这一点从豆瓣书评里就看出来了,毕竟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本自嗨书,但总得有希望,才有改变的动力。
评分重印了2005年的书。自序里倒是耿直,说自己没有重读一次。前半部分介绍美国知名刊物,有点综述意味却没能力展开,后面对于出版机构、编辑立场和读者口味的三者矛盾的剖析算是唯一亮点。最后,许知远在随笔里表现出来了不少矛盾或者立场含糊的状态,开脱的说,可能源于他也处在观察思考中吧,他向往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但始终没能真正踏实地去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反复游走在知识分子和媒体人之间,尴尬了这么多年,现在已无退路
评分3.75星
评分看完了,这本书是个宝库钥匙,读晚了。读书了过程中标记了好多书,发现自己太无知了,心里越发不安。
评分新闻人的随笔若是喜恶表现得太明显自然就失了想追求的所谓新闻自由与公正,点过之处不免浅薄。实话实说,道理都懂,但压抑了新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在当代难觅答案。怀乡与否总多少有着骨子里的某分执拗,钻了牛角尖或许做得好曾经的新闻,但却做不来当下的新闻。热点和媒体都需要平衡,深入挖掘则需要沉住气,稳下来,何去何从虽不能凌空于大环境,却多少可以保有初心,尊重新闻本身。
书是属于旧作结集出版的性质,里面的文章大多是许知远在01-02年间狠命研究西方新闻史的时候写的。看完一遍以后,自我分析,大概看出了几点来。 1.笔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西方新闻史上的黄金时期以及奇迹般崛起的多家媒体,来为刚刚迈入新闻业大门的年轻人们树立一种历史和社...
评分怀乡病,顾名思义是要回到新闻业发源的地方,也就是西方。作者意图通过探讨西方报业发展,从而为中国报业发展指明一条道路,并寄希望于新一代年青人的理想精神。 开文第一章便以国王与教堂的比喻来引出西方的报业原则——编辑独立制度,并讲述了在这原则指导下,各杂志取得的成...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一直在为要不要考研反复作着斗争。如果不考研,我倾向于找一家自己很喜欢的杂志社工作。当记者,一直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然而,如今我几乎对所有的媒体感到失望,他们不过是广告商的掮客而已。 在20世纪,记者无疑是个辉煌的职业。《时代》《财富》《...
评分书是属于旧作结集出版的性质,里面的文章大多是许知远在01-02年间狠命研究西方新闻史的时候写的。看完一遍以后,自我分析,大概看出了几点来。 1.笔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西方新闻史上的黄金时期以及奇迹般崛起的多家媒体,来为刚刚迈入新闻业大门的年轻人们树立一种历史和社...
评分是在图书馆读完的。最初是感动于吴晓波为此书所作的序。所谓勇气,有时并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的坚持。所幸,这一路,志同道合者一直都有。
新闻业的怀乡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