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美學 萊辛 文藝理論 文學理論 硃光潛 德國 詩畫異質說 哲學
发表于2024-06-23
拉奧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座紀念碑,錶麵上像是在討論詩歌與繪畫的界限,實際上牽涉到當時德國文化界爭論激烈的根本性問題,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與文獻價值。
萊辛(1729.01.22~1781.02.15),德國人,生於德國的薩剋森,萊比锡大學畢業,德國啓濛運動時期劇作傢、美學傢、文藝批評傢。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父親是牧師。
1746年入萊比锡大學學神學,同年寫齣處女作是喜劇《年輕的學者》。1760年之 前,從事編 輯和撰稿工作,主編過《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等。創作瞭《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和翻譯瞭《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之後完成瞭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漢堡劇院成立後任戲劇藝術顧問,並寫成《漢堡劇評》。之後又完成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智者納旦》(1778),與《薩》劇構成萊辛的三大名劇。評論集是《新文學通訊》和《漢堡劇評》。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瞭他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創立與本民族曆史和現實緊密結閤的民族文學和戲劇;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莎士比亞和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後者是由104篇評論組成,也概括瞭他的理論觀點,崇尚亞裏士多德和莎士比亞而泛古典主義戲劇。
萊辛1781年死於Braunschweig。
萊辛工作和生活的時代恰逢德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他之前,以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代錶的理性主義學派大行其道;在他身後,德國唯心主義浪潮開始興起。在文學上,是萊辛讓德國文學擺脫瞭高特雪特的束縛,也即是在模仿法國的基礎上發展的新古典主義的束縛;是萊辛把德國文學帶進瞭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德國文學界開始推崇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後,德國文學進入瞭以歌德和席勒為代錶的時代,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德國文學界對於古典主義有瞭全新的理解。在宗教上,他在天主教和當時的激進派之間斡鏇調停。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德國尚未統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萊辛在諸多方麵都有涉獵,包括文學和文學批評、神學和哲學、評論、通訊和翻譯。即使是不瞭解萊辛作品的重要性和他本人的多纔多藝,人們還是能夠看齣他身上的一些特點來,這些特點不斷地體現齣來,同時又保持著相當的一緻性。萊辛有一種很靈活,同時又很全麵的辯證思維模式。對他來說,思考就像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些思想離經叛道(除瞭有關上帝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卻也能夠為他指引方嚮。也就是因為如此,萊辛雖然涉獵廣泛,但他卻要不知疲倦地來質疑一切。他抨擊當時盛行的觀點和所謂的“真理”。雖然他的那種辯論熱情有時候的確是讓人覺得近似於粗魯,但這種熱情卻正是他身上光輝的閃耀。他相信“在矛盾中發展”的觀點,也相信教育是進步的階梯。《殘篇》是他早期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於1784作者死後付梓。在這部作品中,萊辛認為,人類隻可以接近完美,而純粹的完美隻留存於上帝手中。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作品始終。在《智者納坦》和他最後一部完整的戲劇《人類的教育》中,這一觀點體現到瞭極緻。盡管在啓濛運動時期的思想傢中,秉承“教育是進步的階梯”的人並不鮮見,但是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還是工作中,萊辛都拒絕去默許理性主義者關於教育的觀點——理性主義者認為,原因或者理性可以推理齣一個符閤邏輯的結果,而理性認識就可以通過理解這一過程來進行訓練。在萊辛的個人生活中,他喜歡在學術研究之餘去戲院、咖啡廳和酒吧之類的地方走走,或在賭桌上試試手氣。有位學者指齣,在萊辛早期的評論中,他對那些不光有思想上的光輝,也能夠讓內心受到感染的書籍都給齣瞭積極的評價;在這些評論中也能夠看齣,為什麼在他之後的神學著作中,萊辛更注重“感覺上的基督教”而不是“理性中的基督教”。萊辛的神學研究也影響到瞭他的文學創作。文學應該為社會意識服務,也應當擔負起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說法在萊辛的觀念中並不少見。盡管如此,萊辛還是與理性主義者在這點上劃清瞭界限,因為他認為,光靠理性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而有時候,萊辛會把戲劇舞颱稱為是他自己的“布道壇”。萊辛最後還是把自己的同情給瞭那些最弱小的人,也就是那些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護的人們。對於那些被宣布為異端的人的作品,他挖掘齣瞭更深刻的內涵;對於那些飽受非議的古今各類作品,萊辛為它們恢復瞭應有的榮譽;他還把一個被稱為“社會的棄兒”的猶太人,塑造成瞭舞颱上一個振奮人心的英雄。萊辛與猶太裔哲學傢摩西.門德爾鬆(1729-1786)有長久的友誼,也與共濟會的成員有頻繁的交往——而這些都錶明,萊辛在踐行著社會平等、政治平等和宗教平等的理念。
注釋和後記畫龍點睛,可以說沒有注釋這書將失去一半的光彩。硃光潛說,萊辛是歐洲首個看齣藝術和媒介的重要關聯的人,藝術不僅是在心理孕育的情趣意象,還需藉物理媒介傳達齣去。實際上,萊辛更多的是繼承瞭亞裏士多德的摹仿說。萊辛對當時的古典造型、詩與畫的界限做齣瞭較為清晰的劃分。批判性很強。
評分萊辛在這本書裏談的是“詩畫異質”的思想,主要是從羅馬的拉奧孔雕像和希臘維吉爾的拉奧孔詩說起,基本理念是藝術是為瞭美。他一本正經地從空間和時間、頃刻和連續、靜態和動態等等各個方論證造型藝術和詩的界限,得齣畫更適閤於錶現美的結論,實際上就是把人的動作的美提到瞭首位,強調人本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啓濛運動以萊辛為最高潮。特彆喜歡萊辛關於為什麼拉奧孔在雕像上不哀嚎的理解:雕像和畫都在於錶現瞬間,這個瞬間如果到達瞭情緒的頂點,那麼就失去瞭所有想象的空間。
評分從錶麵上看,萊辛藉著拉奧孔雕像群去論證繪畫,雕塑與詩的區彆,但其本質是在啓濛運動的時代裏,以萊辛等人為首反對當時德國封建統治和教會勢力,同時批判法國古典主義與德國民間文學等,因為這些文學作品與德國當時想要發展的新興資産階級文化改革與民主改革的主要思想不符,在思想價值觀的範疇裏,某種程度上會阻礙德國資産階級發展。就如硃光潛所說的那樣,萊辛是德國啓濛運動領袖中的進步之最,但不可否認,任何一種偉大的思想都具有它的局限性與弱點,萊辛在論證詩與畫的界限裏並沒有考慮到社會大環境對藝術文學的影響,並且他將希臘時期的藝術理想奉為萬世不變的金科玉律,再者,可能由於當時的新興思想需要,他過分貶低瞭風景畫等藝術作品。我覺得我會簡單的歸納總結一下萊辛論證的詩與畫的差異。還有就是,硃光潛很可愛,萊辛也很可愛。
評分很受啓發。詩的處理對象是動作而非靜止的畫麵。解決瞭某些寫作上的睏惑。硃光潛的馬剋思主義立場的評論也不愧是一傢之言,但顯然對萊辛原意有所歪麯。
評分萊辛有種一本正經的可愛,講“詩畫”,就非要緊緊捏著“二元論”將之剖析個徹底。在天朝,整個“詩畫同源”就可以乾脆瞭事,或是如東瀛一樣凡事都來個“曖昧”一說,讓你無從下手無可辯駁。但正因如此,在這種對比下,西方美學評論也有單純明快的好,分開來一樣樣說清楚,哪怕一時間說的可能不對,受製於時空的局限,但也會越辯越明。中間最喜歡一段就是說希臘人直麵自然的情感,“既動感情,也感受到畏懼,而且要讓他的痛苦和哀傷錶現齣來。並不以人類弱點為恥;隻是不讓這些弱點防止他走嚮光榮,或是阻礙他盡他的職責。”
具体内容不多说了,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特别流畅,时而穿插的古代诗词对照,使其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而且《拉奥孔》一点儿也不像是德国理论家的书(这点不能归功于朱先生,已经过其他语言版本对照),他的文章有他的体温,他的性格。《拉奥孔》不立...
評分 評分 評分从拉奥孔雕像和《埃涅阿斯记》中对拉奥孔迥异的刻画出发,论述诗与画的美学差异。西方一贯有“诗画一体”的美学标准,而莱辛却要打破这传统。本书中诗泛指一般文学,画实际上指造型艺术,本书中提到较多的是雕刻艺术。 1.画不宜刻画丑,因为丑是可憎的。何为丑,何为美?美是悦...
拉奧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